第67章 熊氏宗族(2 / 2)

“我听说,兵圣孙武的后人现在在楚国居住,”项燕问道,“先生莫非是孙武的后人。”</P>

“勉强算是,”孙守回答,“不过是同宗远亲,不是嫡系。”</P>

“啊,原来是孙武子之后,”项燕说,“请受项燕一拜。”</P>

“将军,您折煞小人了。”孙守回答,“老话说,富不过三代,这才华更是不能传世的东西,我虽然确实是孙家的后人,但是很惭愧,这老祖宗的本事早就丢光了,现在除了种地,啥也不会。”</P>

项燕一听,表面上虽然依旧十分恭敬,但是内心里其实十分失望,他本来想要请孙守来当幕僚的,没想到他继承的只有孙这个姓氏。</P>

“那,不知嫡系的传人,可有联系?”项燕问道。</P>

“几十年不走动了,早就断了。”孙守说,“兵家传道是更多的是传徒弟,而不是传子,即使您找到了孙武子的嫡系一脉,也很难说是不是还懂兵家。”</P>

“哦,”项燕听后,心里更是凉了一大截。</P>

“将军,您要是想要人才,可以带他走,”孙守指了指范增,“他鬼点子可多了。”</P>

项燕看了看范增,其貌不扬,其名更不显,虽然有刚才的精彩发言,但心中还是有些顾虑。</P>

“范先生,我可以问问您,为什么您觉得楚王不会处罚这些间人呢?”项燕试探性的问道。</P>

“首先,这些人是秦国派的,处罚了他们等于是公开和秦国翻脸,当下的楚王不会这么做。”范增说,“其次,楚国的公族势力很强,贸然去处罚这些贵族,万一这些人联合起来,恐怕楚王要重蹈悼王和吴起的覆辙,干嘛要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P>

“可是,和秦国对抗同样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楚王却顶住了压力没有投降,”项燕反驳道,“这难道不能说明楚王很有魄力吗?”</P>

“魄力?”范增笑着摇摇头,“项将军若是不相信我的话,可以把已经查实的间人列一个名单上交给楚王,看看他是什么反应。”</P>

“等等吧,”项燕说,“等我全部查清,再上呈于楚王。”</P>

“查不完的,”范增说,“有多少人算多少人,直接给楚王就可以啦,反正他肯定不会处罚的。”</P>

项燕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行了礼,请范增跟随在左右,范增也没有拒绝,而是禀报了自己就食的若敖家主,然后跟着项燕走了。</P>

刚开始的时候,项燕并没有和范增交底,告诉他自己并非是在广撒网,而是在按图索骥。项燕私下里让亲信继续核对名册,在这期间他收到了昌平君的消息,秦国决定继续攻打楚国。这倒是没有让他太吃惊。</P>

在核对完名册之后,项燕把名册,连带着秦要攻楚的消息,一并上呈给了楚王。</P>

负刍听说之后大惊,连忙把宋义叫来商量。</P>

“爱卿,这是秦国间人的名册,”负刍告诉宋义,“爱卿以为如何?”</P>

“大王,”宋义回答,“此物难以核对真伪,况且公族势力强大,若贸然行动,恐怕反而威胁自身,请大王三思啊。”</P>

“唉,”负刍无奈的摇摇头,宋义说的他怎么可能不知,他想要的是建设性意见,但是宋义并没有。只能先默默的把名册收起来,留待后用。</P>

“爱卿,那秦国将要攻打楚国,该当如何?”负刍又问道。</P>

“不可降,只能战。”宋义说,“具体的战争之事大王可与众臣商议,但切记,绝不可降秦。”</P>

“可是,这次可是倾国之师。”负刍皱着眉头,“孤那点家底,能行吗?”</P>

“大王,”宋义没有回答,反而向楚王提了另外的问题,“大王是如何得知这些消息的?”</P>

“项燕和我弟弟有联系,”负刍说,“是我弟弟告诉我们的。”</P>

“大王的兄弟?”宋义出生于底层,对于楚国的宗室并不了解。</P>

“哦,是这样的,”负刍给他解释,“我父王在秦国为质的时候育有两子,这二人虽然是我的兄弟,但一直在秦国生活,在这次战争之前几乎没有联系。”</P>

宋义听了负刍的话,原地转了几圈。</P>

“怎么了,爱卿?”负刍问道。</P>

“大王,”宋义回答,“您不是一直担心熊氏宗族的实力不够吗?您这位兄弟,在危难时刻愿意施以援手,说明他还是心存楚国社稷的。而且此人久居秦国,天然的会受到楚国其他贵族的排挤,对您的王位构不成威胁,何不迎回此人,以为令尹,以壮宗室之威?”</P>

听了宋义的话,这回轮到负刍沉默了。</P>

“将军,”项燕很快得到了楚王的反馈。</P>

“大王怎么说?”项燕问道。</P>

“大王希望您能够给熊氏的兄弟传话,说大王很思念自己的兄弟,希望他能够回到楚国为令尹。”传信的人回答。</P>

“没了?”项燕不解,“那,大王要如何处置那些间人啊?”他问来报信的那人。</P>

“大王没有说,”那人回答。</P>

“当真?”项燕确认了一遍,传信的人点点头。</P>

“我知道了,你辛苦了,你去回报大王,消息我一定送到。”项燕说。</P>

传信的人走了之后,项燕立刻叫来范增。</P>

“果然如先生所料啊,”项燕说,“楚王,果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P>

“将军不必失望,这也是形势所迫。”范增回答。</P>

“什么形势所迫,窝囊,”项燕摇摇头,“我算是看出来了,这熊负刍,属于是顺风就得意洋洋,碰了钉子就低头的主。”</P>

“将军,隔墙有耳,莫要直呼楚王的名讳。”范增说。</P>

“哼,”项燕不满的说,“我看这楚王,狠辣有余,能力实在不足,楚国早晚亡在他手里。”</P>

“将军,”范增坐到了项燕的身边,“那依将军之见,谁人能力足够啊?”</P>

“太子如何?”项燕小声说,“我见那孩子十分聪慧,比他爹机灵多了。”</P>

“太子尚年幼,未来不可测,”范增说道,“何况大敌当前,若无长君,太过危险,恐怕会重蹈赵孝成王的覆辙啊。”</P>

“那,昌平君如何?”项燕问道,“临危不乱,还能组织起一支反秦的武装,不是比负刍更加硬气?”</P>

“不可,昌平君久事秦国,楚人难以归心。”范增说,“眼下负刍虽然有许多缺点,但是刚赢过一仗,威势正胜,将军若以大局为重,不可行伊尹之事。”</P>

“行吧,”项燕点头,“你先下去。”他对范增说。</P>

“来人,”项燕叫来一个亲信,吩咐道,“你等去楚国送信,就说如此如此。”这人便是昌平君见到的那位携带者项氏纹章的陌生人。</P>

“等等,”亲信要出发的时候,被项燕叫住了。</P>

“将军还有什么吩咐?”亲信问道。</P>

“你记得说......”项燕欲言又止,“算了,没什么,你还是传原话就好。”</P>

“是,”亲信领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