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李一凡驱车前往星城高新区,视察南大光电的新工厂。作为光刻胶国产化的核心企业,南大光电的发展对整个半导体产业链至关重要。
工厂内,南大光电技术总监王立新热情地接待了李一凡,并帮助他参观了新建成的生产线。
“这条生产线采用了全球最先进的工艺,月产能达15吨,能够完全满足国内28nm光刻机的需求。”王立新自豪地介绍道,“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掌握了核心配方技术,不再依赖国外企业。”
李一凡仔细询问了技术细节:“对14nm和7nm工艺的光刻胶研发进展如何?”
“14nm工艺的光刻胶已进入工程验证阶段,预计接下来可以小批量供应;7nm工艺的研发也已经启动,我们正在与中微公司密切合作,共同攻关。”王立新解释道,“不过,7nm光刻胶对原材料的要求极高,部分关键原料仍需进口。”
李一凡点点头:“材料是整个产业链的基础,我们必须从源头问题开始。我已经与中科院化学所联系,他们愿意派他们的团队来星城,共建半导体材料研究中心,重点解决高原材料的制备技术。”
参观结束后,李一凡与南大光电的管理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面临的挑战:“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未雨绸缪,加快技术突破和产业布局。南大光电作为半导体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肩负着重要责任。”
南大光电董事长李升伟表示:“我们深刻理解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的战略意义。公司已经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将投资50亿元,全面布局半导体材料产业链,包括光刻胶、电子特气、靶材等领域。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成为亚洲领先的半导体材料供应商。”
李一凡对此表示赞赏:“这是一个宏伟但切实可行的目标。市里将全力支持南大光电的发展,包括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时,我也希望你们能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下午,李一凡来到星城大学,参加半导体产业学院的揭牌仪式。这是星城为解决半导体产业人才问题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学院将与企业深度合作,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揭牌仪式上,李一凡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半导体产业学院的成立,使我们在人才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一批‘卡脖子’技术的攻关者、产业创新的引领者和科技报国的奋斗者,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星城大学校长张明表示,学院将采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研发项目,实现无缝对接。今年9月招收500名本科生和200名研究生,未来五年内,学院计划培养5000名半导体专业人才。
仪式结束后,李一凡与中微公司、南大光电等十家龙头企业的负责人座谈,共同探讨产学研合作的具体措施。
“产学研结合是解决‘卡脖子’技术的重要途径。”李一凡强调,“企业要提出明确的技术需求,学校和科研院所要加强研究,政府则要搭建平台、提供资源。只有三方紧密合作,才能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
卫国分享了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可以建立‘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机制,由企业出题,高校和科研院所解答问题,企业提供场景验证,政府提供资金支持。这样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
尹志饶则建议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突破关键技术的团队和个人,给予重奖。我们中微公司捐资1亿元设立‘半导体创新奖’,奖励在光刻机、刻蚀机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科研人员。”
王立新补充道:“我们还应该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南大光电愿意出资2000万元,支持星城大学建立半导体材料联合实验室。”
李一凡明确了各方面意见,当场决定:“一是成立星城半导体产学研联盟,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二是设立半导体产业创新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卡脖子’攻克技术关;三是推动企业与高校共建和实验室研发中心,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
回到市委办公室,李一凡收到了一条来自四九城的重要消息:国家科技部将决定中微公司的14纳米和7纳米光刻机项目纳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提供50亿元的专项支持。这一消息令李一凡欣喜若狂,这意味着中微公司的光刻机研发将获得国家方面的大力支持。
当晚,李一凡在家中与林允儿分享了这一天的收获。
“今天是个好日子,”李一凡笑着说,“‘星辰一号’正式量产,国家科技部将中微公司项目列为重大专项,半导体产业学院揭牌,一系列好消息接踵而至。”
林允儿微笑着给他倒了一杯茶:“这些成绩来之不易。记得你刚来星城市任职时,大夏的半导体产业处于萌芽。现在,星城已经成为产业的重要基地,这是你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