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都没想到探春竟会如此决绝,一时间议论纷纷。而赵姨娘则呆立当场,满脸惊愕,似乎完全没有想到探春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探春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始终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那些下人,完全将他们视为低贱的奴才。不仅如此,她甚至还毫不留情地翻起了陈年旧账,详细指出赵家那些家生奴才与后来买入府中的奴才之间在待遇方面存在着显着的差异。
有人或许会觉得探春此举过于无情,甚至指责她是个一心攀附权贵、冷酷绝情且不认亲生母亲的人。毫无疑问,赵姨娘肯定也是这般想法。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实际上,这恰恰体现了探春的一片苦心。当我们仔细品味她说的那句“太太满心疼我”时,便能深切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无尽辛酸。这位年纪尚轻、不过才十几岁的小姑娘,为了能够让自己以及生母和弟弟得以在贾府中有一席安稳之地,不得不强忍着内心的痛苦和委屈。这种坚韧与隐忍实在令人钦佩不已。
平心而论,如果王夫人真如探春所言那般疼爱她,哪怕只是尽到一个嫡母应有的责任,那么对于探春来说,情况也许都会大不相同。倘若探春在王夫人心目中稍有一些地位,那么当赵国基去世之时,即便不考虑赵姨娘的生育之恩,仅仅是为了维护探春的颜面,王夫人都理应有所表示。多赏赐二三十两银子并非难事,但却能彰显出对探春及其家人的关怀之情。退一步讲,就算不为其他,单从宝玉未来的发展着想,王夫人也应当做出这番举动。毕竟,善待探春一家,对于维系家族内部的和睦关系至关重要。只可惜,现实往往不尽人意……
有人曾经这样说道:“府里可是有着明确的规矩存在的呀,一切按照规矩行事不就好了嘛!”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当袭人的母亲离世时,王夫人却不仅亲自过问此事,甚至还特意指示要额外赏赐二十两银子。这究竟又是为何呢?
且不说别的,单就赵姨娘当着众人之面说出自己竟然连袭人都比不上这番话,虽然听起来着实令人感到尴尬,但仔细想想,真正觉得难为情的难道不是王夫人本人吗?毕竟,赵姨娘与探春、贾环乃是亲生母子关系,而如今赵姨娘竟公然宣称自己地位不及一个丫鬟,那么真正颜面扫地的岂不正是探春和贾环姐弟俩吗?若再往长远些去看,这般言论无疑是在给自己的亲生子宝玉树立仇敌啊!
很明显,在王夫人眼中,袭人的份量远远超过了探春以及赵姨娘。面对此情此景,探春和贾环又该如何自处呢?王夫人安排探春负责管理家务事宜,难道真的是因为对探春器重有加吗?恐怕未必吧!实际上,只是由于实在找不到其他合适的人选罢了。倘若王夫人当真重视探春的能力,又何必非得让薛宝钗一同参与监督呢?如此种种行径,对于自尊心极强的探春而言,从本质上来说跟遭受羞辱又有多大区别呢?
在探春掌管整个家事期间,令人惊讶的是,竟未曾与王夫人产生哪怕一次交集!不仅如此,就连与聪明伶俐且颇受众人关注的薛宝钗之间,也从未有过正面的对话交流。这一现象无疑透露出了探春对待她们二人最为真实的态度。
要知道,王夫人身为贾府中的嫡母,更是荣国府当之无愧的女主人。而赵姨娘呢,则只是她手下的一个奴才罢了。尽管贾环名义上贵为三少爷,但在王夫人眼中,他就如同那令人厌恶至极的眼中钉、肉中刺一般,毫无地位可言。
再来说说赵姨娘吧,此人可真是愚不可及啊!她总是凭借着自己的短浅见识和冲动性情行事,屡屡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和羞辱。在这复杂的家族关系网中,赵姨娘的存在仿佛成为了一个笑柄,让人既觉得可怜又不禁心生鄙夷。
赵姨娘头脑简单,犹如提线木偶般,轻易便被人利用,连一句正确的话都难以表达。探春为了保护她和贾环,面对冥顽不灵的王夫人,也只能无奈地依附于她,竭力营造出与王夫人母女情深的假象。如此一来,王夫人得以保住体面,其他人也能勉强保留一些做人的基本尊严。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其他姑娘都能较为真实地生活,尽情释放着自己的天真无邪和烂漫无邪,而探春,却不得不迅速成长,因为她不仅要顾全自己,还要守护生母和弟弟的平安,亦或说,她要扞卫家族的尊严。
电视剧《红楼梦》中,探春远嫁上船前,与赵姨娘相认的那一段剧情,演绎得极为精彩。探春这样的女子,尽管生母只是个卑微的奴才,但毕竟是她赋予了自己生命,她又怎会不明白血浓于水的真谛呢?
不知当她踏上那艘大船,永远告别故乡之时,内心该是何等的纠结与痛苦,又是否会因想起那摇摇欲坠的家族而忧心忡忡呢?
船渐行渐远,探春望着岸边逐渐模糊的身影,泪如雨下。她心中暗暗发誓,定要在远方活出个模样。
到达异国他乡后,探春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果敢,很快在当地站稳脚跟。她巧妙地运用从贾府学到的治家之道,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
一日,她偶然结识了一位来自中原的商人。商人听闻她是贾府的探春,大为惊叹,告知她贾府已彻底衰败。探春虽早有预感,却仍悲痛万分。
但她并未就此消沉,而是将思念与悲痛化作力量。她努力推动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传播中原的诗书礼仪。她的名声渐渐传开,人们敬重她的才华与坚强。
多年后,当她回首往昔,虽仍会为自己坎坷的身世和家族的命运叹息,但更多的是对自己一路拼搏的欣慰。她知道,自己虽未能改变家族的结局,却在异国他乡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